星期二, 9月 05, 2006

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是表演工作坊早期知名的集體創作(由賴聲川、丁乃竺、李立群、顧寶明、金士傑、管管、劉靜敏等人聯合創作),以戲中戲的方式,創造出兩個劇團同時在一個舞臺上排演的趣味;對Wennie來說,這齣戲是表演工作坊除了相聲系列之外,少數淺顯易懂的作品。

「暗戀桃花源」曾經演出過三次,並拍成電影,Wennie看的,是1992年的電影版本。電影版仍舊由賴聲川主導,除了固定班底李立群、顧寶明、金士傑、丁乃箏等人外,還找來林青霞演出「暗戀」裡清新脫俗的雲之凡;1973年出道的林青霞,要演出上海外灘上的純情少女雖有些勉強,然氣質猶在,面對其他硬底子演員,表演豪不遜色。此外,電影還特別邀請日本爵士音樂家板橋文夫及梅津和時擔任原著音樂創作,由林青霞翻唱的老歌「許我向你看」、林青霞與黃霑合唱的「放輕鬆」、以及娃娃演唱的主題曲…在當時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作品。



《暗戀桃花源》是表演工作坊的經典鉅作,1986年首演即造成轟動,這齣時裝與古裝交替、喜劇與悲劇交織的大戲,在20週年的特別演出,導演賴聲川將結合明華園歌仔戲團,以原劇本特質,集結不同屬性的兩個劇團同台聯演,同時呼應、對比戲中戲的巧妙安排,以嶄新面貌詮釋廣受戲迷愛戴的悲喜劇。
兩個劇團不小心訂到同一個劇場做彩排,一團演的是一齣時裝悲劇叫《暗戀》,另一團演的則是一齣古裝喜劇叫《桃花源》。訂場地的問題出在哪裡,沒人知道,劇場管理員也找不到。戲中的《暗戀》劇情,講的是在台北的病房裡,接近生命末端的一位老先生,回憶起他1948年在上海所發生的一段美麗而純淨的戀情。另一團演的《桃花源》,則是講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那位漁夫往上游中的原因,原來是被老婆帶綠帽子……兩個劇團都急著排戲,互相搶舞台,觀眾一下看《暗戀》片段,一下看《桃花源》片段,兩齣戲永遠兜不齊。直到後來,他們終於決定共用舞台,一團一邊,各自把自己的戲排完。兩齣戲因而開始微妙交集在一起。最後,似乎完成《暗戀》的是《桃花源》,完成《桃花源》的是《暗戀》…。

編劇、導演:賴聲川
藝術總監:丁乃竺
技術總監:劉培能
燈光設計:簡立人
原創服裝設計:張叔平
服裝製作:鈴鹿玉鈴、鈴鹿玉靜
演員:
明華園 /陳勝在、鄭雅升、陳昭香 等
表演工作坊/尹昭德、陳湘琪、徐堰鈴、朱芷瑩 等

演出時間:
9/1~9/10 台北國家戲劇院
9/16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9/23~9/24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9/30~10/1 中壢藝術館
10/7~10/8 台中中山堂
10/14~10/15 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

以上資料來自於年代售票系統



今天晚上,Wennie與弟弟到國家劇院觀賞第四度的演出。這一次,賴聲川索性真將「暗戀.桃花源」交給兩個不同的劇團詮釋;而我非常佩服明華園能夠將「桃花源」改編得如此本土,在此並非要挑起省籍問題,但是當年「暗戀桃花源」是由一批外省藝術家創作出來的,故對白非常的「國語」,而今要以閩南語演出,還要利用歌仔戲表演,困難度可謂不小,不過明華園改寫的對白與表演方式嘻笑逗趣,對於看慣舞台劇&音樂劇,少有歌仔戲觀賞經驗的Wennie來說,別有一番新意;唯一的缺憾,只有「放輕鬆」那個橋段,可能因為劇本本身太強,無法改寫,直譯的結果,便無法以閩南語讓觀眾感受到其中的戲謔。

至於「暗戀」,改編的部分不多,表現平穩,然看過電影版之後,我還是偏好電影版的演出,尤其是金士傑與尹昭德飾演的江濱柳,前者的口條和肢體,不慍不火,真情摯意,明顯比後者好上太多。

無論以何種方式呈現,「暗戀桃花源」依舊是一個好看的劇作。


延伸閱讀:
賴聲川的「悲喜,快樂,忘我--暗戀桃花源的二三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