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編/譯者:李靜宜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9867475658

第一次注意到「追風箏的孩子」這本書,是從busyliving的網誌上看到的,他的導讀寫得很長,對於閱讀這本書,有很大的助益。
然而若不了解這些史地背景,「追風箏的孩子」依舊是一本好看的小說。
阿米爾是這本書的主角,母親在生產時難產過世,所以他未曾見過母親、聽過母親的聲音、感受過母親的撫觸;他的父親是喀布爾的士绅,在當地極有名望,造橋鋪路、幫助窮人、甚至建了一所孤兒院,因此失去母親的阿米爾,格外崇拜與依賴父親。這個家裡除了父親之外,還有父親的摯友拉辛汗、他們的僕人阿里與阿里的兒子哈山;哈山是阿米爾的朋友、玩伴、也是僕人,身為中亞地區地位卑下的哈札拉族人,也擁有著與生俱來的兔唇,哈山卻秉性純良,時時照顧著阿米爾、保護著他。
鬥風箏大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冬季活動,每年冬天,喀布爾都會舉行盛大的風箏大賽,選手們竭盡所能地將自己的風箏留在空中直到最後一刻,最後一個落下的風箏,便是當次的冠軍,而另外一組追逐風箏的人,也最樂於追逐最後一個落下來的風箏。在鬥風箏大賽中,阿米爾總是扮演著鬥風箏的角色,而哈山最擅長的,自然是追逐風箏囉。
1975年冬季,阿米爾的風箏終於成為最後一個落下的,然而,哈山卻為了替阿米爾追逐風箏,也為了保護那只珍貴的風箏,而遭受其他男孩的性侵害;阿米爾眼睜睜看著哈山被欺侮,卻又害怕地無法作為,他掙扎在良心的譴責與懦弱的性格當中,無法面對自己和哈山,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傷害哈山、傷害自己…終於,阿里無所選擇,只能帶著哈山離開。
1981年,由於戰爭的關係,阿米爾的爸爸帶著阿米爾逃亡到美國,落腳於加州,阿米爾在那裡成長、讀書、娶妻、寫書、也在那裡含淚埋葬了因病過世的父親。
2001年,阿米爾接到父親摯友拉辛汗的來電,請求阿米爾回到帕夏爾來看他,並且,為病危的哈辛汗完成一個艱難的使命:尋找哈山的兒子索拉博…
「追風箏的孩子」是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本小說,與阿米爾有著相似的背景(同為阿富汗人、出身上流社會、因蘇聯入侵阿富汗而逃到美國尋求政治庇護),胡賽尼成功地描繪出戰爭的可怖,透過他生動的筆觸,我們看到戰爭、宗教狂熱與偏執的民族主義如何摧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以及一個人。
除此之外,胡賽尼也深刻地塑造了故事中的每一個主角:阿米爾、阿米爾的父親、阿米爾的妻子、岳父、岳母、哈山、阿里和索拉博。一開始我完全不了解,面對一個像哈山般,對待他人如此真心誠意的人,阿米爾如何還能主動被動地,做出那麼多傷害他的事?但讀到後來,慢慢地,我多多少少能夠體會,阿米爾對於哈山那種既羨慕、又忌妒,驕傲且自卑的複雜心態,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那是一個多麼沉重的心靈枷鎖啊。如果在阿米爾的成長過程中,能夠出現一個母親,或近似於母性的角色,主動積極地表達對於他的關懷與親愛,會不會,他因此而能夠原諒自己、釋懷那些過往雲煙?
「追風箏的孩子」是一個結構完整嚴謹的故事,隨著阿米爾的腳步,我們探訪大多數台灣人深感陌生的喀布爾、巴基斯坦、伊朗等地,了解塔利班政權在當地的影響;跟著阿米爾成長,我們學習到愛與寬恕、包容與原諒,當你闔上最後一頁書扉時,必定忍不住跟著嘆息:「為你,千千萬萬遍。」

【圖片來源: CNN 】
普殊圖族:講伊朗/波斯語,佔人口38%
塔玆克族:講伊朗/波斯語,佔人口25%。
烏茲別克族:講突厥語系(據維吾爾人說基本上跟維語完全一樣),佔人口8%。
哈薩拉族,講蒙古語系,佔人口19%。
阿富汗的北方聯盟以後三族為骨幹。
塔利班卻以普殊圖族為骨幹。
【資料來源:椰林風情精華區】

【圖片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延伸閱讀:李鳴鳳老師眼中的阿富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